当文殊院的第一缕香火气漫过晨雾,
太古里的玻璃幕墙正折射着朝阳的光斑;
当茶馆老茶客的竹椅还在吱呀作响,
高新区的代码已经在屏幕上流淌出数字浪潮。
成都,这座被时光反复摩挲的城市,
总在新旧交织中生长出独特的肌理。
←成都科幻馆
交子公园↓
天府立交
人南立交
航天立交
琉璃立交
成都2号线地铁&绕城绿道&收割完的麦地
成都天府美术馆
看过了成都日新月异的繁华盛景,
顺着岁月的脉络前行,
我们来到在这片土地沉淀千年的历史肌理之中
在川蜀腹地,
藏着两幅遗世独立的山水长卷——乐山与峨眉,以世界双遗产之名,将自然造化与人文禅意融于天地之间。
乐山大佛
三江汇流的乐山脚下,凌云大佛静守岁月,
江水奔涌间,镌刻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与哲思;
云雾缭绕的峨眉山巅,金顶佛光映照千年古刹,
晨钟暮鼓中,梵音穿透苍翠林海。
从奇峰怪石到摩崖石刻,
从普贤道场到禅茶一味,
这里不仅是视觉的盛宴,
更是一场洗涤心灵的朝圣之所。
乐山与峨眉
川蜀双世遗的山水禅境
峨眉伏龙寺
峨眉伏虎寺
峨眉飞来殿
乐山大佛
东方佛都
东山大佛禅院
东方大佛禅院佛像
向上滑动查看更多
在成都,
我们循着十二时辰的钟摆,
对话了十二组不同职业的人,
用他们的日常轨迹串起城市的经纬。
这十二段时空切片,
既是城市年轮的微观注脚,
更是一场关于传统如何在现代土壤中呼吸的生动实验。
且随我们的镜头,
看辰光流转里,
成都如何将千年过往酿成新酒,
在晨昏交替间续写属于自己的故事。
子时,夜深人静,城市陷入沉睡。但在内容创作者的世界里,一切才刚刚开始。灵感在凌晨爆发,直播间的光影还亮着,剪辑软件没关,短剧剧本改了又改。在这个属于内容行业的“高峰时段”,成都的OST传媒正如这座城市夜里的灯火,低调却持续发光。
今年8岁的OST——这家扎根成都、创始人低调到不露脸的内容公司,在“短剧热”狂飙之前,就已经搭建起覆盖短剧、直播、自媒体三线协同的内容生态。与其他公司追热点不同,OST更像是站在浪潮里的造船者,不急着抢风口,却早已扎进浪潮中心。
从幕后到台前,“神秘内容工厂”的自白
说起最新形态的传媒公司,很多人以为所有公司都是大同小异的MCN,签主播、拍短剧、带货就是业务全部。但在OST创始人袁鹏眼里,这里更像一个“内容工厂”——内容是核心,平台是路径,短剧\\直播、自媒体三条主线协同推进。
目前,OST的业务结构大致是直播与短剧各占一半,自媒体板块则承接广告、电商等商业化项目。增长最快的是抖音短剧业务,题材主要围绕都市女频和古装女频。去年,他们更偏向于满足品牌的需求;而今年,方向已彻底转向满足用户的兴趣偏好。“这跟我们只做精品内容也有关,用户感受才是核心。”相比流量导向的爆款追逐,他们更看重内容的长期性与价值感。情绪炒作、争议话题、低俗剧情一律不碰。“公司经营自然是希望能长期化,所以我们选择做一些能沉淀、能复播的内容。”袁鹏说。
在内容类型上,OST布局广泛,从剧情、非遗、国风到音乐、汽车、旅行都有涉猎,形成了一个多元又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。“我们不是制造网红,而是在建设一个内容创作生态。并且希望这个生态能持续产生新的血液,内容创作者也有更强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,我觉得这些都很重要。”内容的差异,这或许也是短剧作为一种新业态,最容易被外界误解的地方。
拍戏要提质增效,但不图快进人生
去年OST拍了100多部短剧,主要是品牌定制。今年则启动了更多与平台合作的免费内容和付费产品,“我们主打的是精品短剧,不走投流路线。”
题材上仍以都市情感为主,但OST今年也在开发动作、励志等具有影视质感的方向。平均一部短剧从立项到上线需30多天,分为剧本、拍摄、后期三个阶段,成本从五六十万到上百万不等。
面对产量激增,OST搭建了一套内容“流水线”:十多个项目组、二十多位编剧、所有导演必须一人负责到底。所有人员拍平管理,没有“领导”身份,只有项目角色。只要剧本过关,就能迅速交到最合适的团队手上,“没有推不下去的项目。”
但袁鹏并不认为短剧该“卷快”:“我们更在意质量、创作空间和创作者的成长。短剧让更多人有机会表达自己。”在OST媒体宇宙的世界观里,短剧是内容繁荣的过程,是让更多有创作欲望的人实现表达,而不是数据的无效内卷。
为什么是成都,为什么是OST
在OST传媒,签约主播已超过7000人,当前服务的创作者群体规模已突破3万。这个体量背后,靠的不是流水线生产,而是一整套围绕“人”的机制:为每位创作者量身定制路径,从素人孵化到成熟IP,合同模式、管理方式、创作节奏都因人而异用袁鹏的话说:“第一次做不好,第二次就会好一点儿。只要人是靠谱的,做内容没那么难。”
OST也陪伴了一批批年轻人的成长:“我们之前招刚毕业的大学生,他们也是慢慢练,边干边学。”作为一家内容型公司,围绕每一个舞台项目,组建运营、艺培、直播间、减档等中台支持,不是管理“员工”,而是信任让专业的“小孩”,做专业的事——真正执行内容的一线主力,有很多95甚至00后。
而这些年轻人的成长土壤,正是成都。在袁鹏眼中,成都最迷人的地方,是“人”和“文化”:开放、友善、不贴标签。“成都没有本地人,也没有外地人”,大家都讲普通话,习惯彼此接纳。这种从容而自信的文化氛围,让新事物在这里更容易扎根。
如果说杭州的内容生态以电商效率为纲,那么成都则是一座“适合内容自由生长的城市”。在视觉媒体高速更迭、眼花缭乱的今天,子时未眠的成都依旧留给创作者一片柔软而沉静的土壤。这里的安逸不是松懈,而是让创造力生根发芽的另一种节奏。从短剧到主播,从幕后到台前,OST没有复制既有的模板,而是在城市的夜色里搭建一个完整的内容生态——那批想要创作的人,可以有空间找到感觉和试错,一步步打磨出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独特表达。
推荐关键词:
短剧
凌晨1点到3点的丑时,是城市最安静的时刻。街道清冷,楼下便利店的灯闪着最后的光。但在直播间里,鹿鹿刚刚进入状态。镜头开着,灯光柔和,弹幕还在飞——那些睡不着的人,在屏幕前陪她一起熬着夜。
她是模特也是主播,这两年从别的城市来到成都,成了一个“九成新”的新成都人。她感到成都的包容性很强,来了之后发现,不用着急刻意融入,它自会慢慢接纳你。从日常拍摄到直播互动,鹿鹿的工作始终和影像有关,而成都这座城市,正以越来越年轻化的方式,成为更多新兴职业的发生地。
但这座城市不论发生什么变化:科技更发达,生活更便利……但是这种“安逸感”从未缺席。“比如人民公园那块,不管城市怎么发展,坝坝茶、采耳还是老样子。”她笑着说,那些悠闲的气氛,是成都不变的味道。
“食成都烟火,享安逸人生。”她会这样把成都推荐给想要来到这里的人。镜头之外,她更愿意和朋友去感受老成都的日常,一把躺椅,一壶茶,听本地人摆龙门阵。年轻人也完全有权利在工作日的下午去公园晒太阳,看爷爷下棋、嬢嬢跳舞,或者干脆搬张椅子坐着发呆——在这里,没有人会催你快一点儿。
夜深了,城市仿佛睡着了。但鹿鹿的直播间还亮着灯,就像成都这座城一样,温暖着这座城市内外,那些还在醒着或慢慢入梦的人。
推荐关键词:
人民公园、坝坝茶、采耳文化
凌晨4点,城还未醒,观音阁老茶馆已先热了起来。茶炉咕嘟,板凳挪响,老人们熟门熟路穿过青砖地面,寻一张老藤椅落座。这个点,是李强最熟悉的成都时间。
他在成都生活了60年,在茶馆工作了整整30年,从1995年起就开始泡茶、守馆子。几十年过去,茶馆至今仍保持着最初的模样,也守着老百姓的一日生活。他说成都给人的感觉就是“舒坦”:“变化是肯定有的,比如宜居程度越来越高,美食、茶馆文化发展得也不错。但最重要的,是像这家茶馆还在。
大家都叫他“耳机哥”,或许是因为他总戴着耳机煮茶。“目前还没有耳机品牌找我代言。”他松弛地打趣,大概也是真没细想过这回事——比起讲自己的故事,他更关注茶和人的对话。
在李强眼里,成都最有代表性的符号,就是茶文化。但这不只是味道,是节奏,是讲究,是与城市共生的一种生活方式。“社会发展是必然的,但要有原来的元素留下来。像这家茶馆,政府保留它,是一种文化延续,是让人还能在城市里看到古人的智慧。”
要推荐成都,他说不讲大话:“天府广场那边有家串串,是我徒弟开的,我觉得蛮不错。”他收了很多徒弟,“我也记不清多少了,年轻人嘛,得让他们有发展的空间。”
成都人讲究“吃口热的”,饮食就是“头等大事”,对许多老成都人来说,一壶寅时的清茶,才是一日真正的开始。以年为单位的岁月里,李强坐在茶汤蒸汽背后,看着这座城在水雾中苏醒,又缓缓走下去。
推荐关键词:
天府广场茶馆串串
清晨六七点,楼下早餐摊冒起热气,第一班地铁驶过人还不多。李唯熙刚起床,准备迎接新的一天,早高峰担当的中学生们,或许是最熟悉街头微凉湿润的地砖,和清晨空气清新味道的一群人了。
李唯熙从小就一直生活在成都。对她来说,家乡是一座能让人安心生活、默默成长的城市。“成都不像一些大城市那样节奏特别快,但它有自己的节奏和包容性,让人放松,也能静下心来做事。”成都的小孩,在这种不慌不忙的节奏里,一天天变成大人。
唯熙感受到成都这些年变化飞速:高楼和商圈崛起,地铁线四通八达,音乐节、展览等活动越来越多,东郊记忆等城市空间在焕新中保留历史。“城市越来越便利,但我也会怀念一些消失的老街区和小吃摊,和那里的 ‘烟火味’。”
如果有朋友来,她会带他们去琴台路夜逛、去望江楼看竹林,或者在合江亭边吃一顿夜市小吃。而她心中的成都符号,是一张藤椅、一壶盖碗茶和一桌麻将——那是她小时候在老茶馆里看到的景象:“那种从早上就开始泡茶聊天、打牌的场景,一直都在。”
推荐关键词:
琴台路、望江楼、合江亭、钟水饺、赖汤圆
8点半,Zed确认了今日look,拿上钥匙转身出门。这个今年22岁的“老成都”,被烟火气一路包裹着长大。“成都是个慢节奏的城市,跟它相处久了,就会放松下来,也更愿意做自己。”
Zed所在的东郊记忆,曾是老工业厂区,如今成了潮流青年聚集的文化地标。“我的工作除了推荐衣服,更重要的是帮顾客找到自己的风格。”在他眼中,如今的成都比过去更包容、开放、多元——走在路上总能看见街头滑板、随舞表演的人,同城网友也有更多风格鲜明的面孔。“在这种文化氛围下,年轻人会越来越自信,愿意去发现自己的喜好,然后展现自己”,不拒绝新事物的成都,也在带动Zed变得更外向。
他常带外地朋友去芳草街和玉林:“那边的节奏很松,有咖啡、有小巷、有老楼,适合随便找个店坐一下午。”当然,吃的方面他只推荐一样:“豌杂面,干拌的,出了成都就很难吃到正宗味道。”
推荐关键词:
芳草街、玉林、干拌豌杂面
早上9点不到,蒋才见已经来到店里打理吧台。门口黑板上写下今日特调。
2018年秋天,才见来到成都,一直从事餐饮行业。从后厨到前厅,每一个岗位他都做过。现在的日常工作是与客人的沟通需求,以及门店运营、人员管理。“包容,随意,而且有礼貌”是他眼里的成都氛围,因为到哪儿都能听到“谢谢”“不客气”。才见感受到的成都最大变化是“越来越网红”——热门打卡点遍地开花,街头时常能遇见拍短视频的年轻人,但他说:“这些变化对于我的生活影响不大,偶尔出行不太方便,能接受。我内心其实没有太大的波澜,相信成都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。”
总结的话他只说一句:“少不入川,老不出蜀”。成都这地方,让人来了就不想走。
推荐关键词:
担担面、盖碗茶、川剧变脸、九眼桥、兰桂坊、339电视塔
如果只用“高分酒店”来定义成都院子,那可真是低估了它的能量。巳时阳光照进天井,酒店的一天也正慢慢苏醒,在这个坐落于老成都街区深处的院子里,“活得好耍”才是一切的解题思路。
不止是酒店,是新型生活实验室
从院门口进来,先是一方川西青砖铺地的天井院子,咚咚咚走过几步,是小吃铺、威士忌红酒吧、汉服旅拍和川剧剧场……最后才发现,这居然是个酒店?成都院子,听起来像个温馨的住宅,实则是个暗藏玄机的“新型生活实验室”。杨利和院子团队,试图把这片传统的青瓦飞檐,装进一整个新型文旅生态系统,跨度之大,让人忍不住想喊一句:“你们这是搞了个360度生活综合体啊!”
“我们一直致力于深挖在地文化,希望把院子打造成一个沉浸式的文化场域。”她说。从住宿开始发芽,向外蔓延出剧场、咖啡、酒吧、非遗体验项目,乃至汉服旅拍。在成都这个本来就不缺“慢生活想象力”的城市里,也许白天在这儿的是一位穿着汉服拍照的网红,晚上坐在剧场里看川剧变脸的却是一群德国中年律师。院子融合了多重功能,但又不被任何一个单独定义拴住。
这种多业态的打法,并不是追热点,而是精细运营的结果。目前主营的客房板块在携程平台上,已经是亚洲风情榜单前100强,四川当地风情榜TOP1;在餐厅板块被评为金芙蓉名餐厅;成都院子剧场则是抖音榜单青羊区剧院人气榜TOP3……这还没算上门口人手一杯的院落咖啡吧,威士忌红酒吧、与客人到店必打卡的小吃铺。
用一句话总结:这酒店,不光能住,还能吃、能拍、能打卡、能社交,能开会、能听戏,你要喜欢,还能穿着汉服打个剧本杀。
成都味儿不只辣,还有段人文后摇
要说成都是“火锅之都”没错,但杨利更愿意把它比作一支后摇:有层次,有节奏,还挺讲究氛围感。成都院子正是踩在这种“城市律动”上的产物。川西院落的青瓦与雕梁,配上非遗手工艺和低饱和度的生活节奏,组成了一套让年轻人“心动不已”的城市解压套餐。
在运营数据里最亮眼的,还是客房。不仅入住率高,价格也稳定向上——这波老宅改造的底气,靠的就是文化底色的“耐看”和“耐住”。而汉服旅拍与景点合作的加入,让它在住宿之外,变成了一种“可以玩儿”的生活方式,年轻人打卡一次,马上种草回购。
客群构成也逐渐“泛龄化”。一线城市的年轻人、亲子家庭,甚至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,成了成都院子的“铁打粉丝”。他们不是来走马观花的,而是想来“慢慢感受”:从庭院晒太阳,到房间里的非遗摆件,从一碗热腾腾的川菜,到一出川剧的锣鼓点,这里不只是旅途中的一处住所,还是一种审美归属。
把非遗请下展柜,泡杯茶坐下来聊聊
非遗,是不是只能存在于展览馆?成都院子用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——“院子里的成都”。非遗不仅要被看见,更要被住进生活,被泡进茶汤,被点进地图上热度飙升的打卡点里。
川西瓦檐下的院子不是“复古”,是空间里的在地语言;川菜、川剧、川茶不是“节目”,而是生活日常的三件套;非遗也不再是年节里的临时主角,而是退场机制里依然撑得住台面的一线演员。
杨利说,非遗应成为“动态的城市记忆”。成都院子正是在空间、体验、价值三层做结构化重建:用庭院装下青瓦灰墙的美学,用技艺设计沉浸式旅程,用产业把文化传承编进城市生态系统。这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事业,但成都,正好就擅长这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“慢”。
在快节奏里慢下来,在流量逻辑里坚持内容价值,在传统文化里发掘生活方式的新可能——成都院子不是试图复刻旧时光,而是在制造一种新的“可持续日常”。这座院子不是某种怀旧符号,而是一种提示:成都味儿可以很辣,也可以很文艺;可以很老派,也可以很先锋。
推荐关键词 :
明清大宅、坝坝茶、小评书、特供茶点
午时11点到1点,是一天中阳光最盛的时段。在成都,阳光晒进老街的桂花树下,也晒进青城山大王的五彩衣橱。
带着对日常生活的敏锐感知,“入蜀”15年的青城山大王,在编辑工作之外,也是一位是爱穿彩色的时尚博主,抖音小红书皆有姓名。但是缤纷镜头之外,她也会对数据焦虑,会做内容做到“两眼一黑”。回想起自己刚到成都的日子,“没地铁,没太古里,也没有996,现在和那时候有点像两个世纪了。
成都对她来说,像家里的沙发:“无法让你熟睡,也不支持高效工作学习,但待着就很舒服,一屁股坐下就不想起来了。”这种不逼人、不催促的城市气质,成就了她眼中最地道的“成都符号”——桂花香、白果臭、茶水声、麻将音,还有楼下大爷张嘴就能模仿的“李伯清”。
从2010年初到如今的太古里、地铁网、短视频达人遍地走,她见证了成都从“梦中情城”到如今“顶流目的地”的全过程。她调侃说,最大的遗憾是“便宜的物价一去不复返了”,但庆幸老社区的松弛还在,四川人普遍很乐观,那句“好好生活”的日常哲学,倒是没怎么变。
她最想推荐的成都玩法,不是打卡名胜,而是“找个老街区的露天座位,喝杯茶或咖啡,和朋友坐一下午,什么都不做”。对她来说,成都真正吸引人的地方,不是景点,而是这种“没KPI的当下感”。
推荐关键词:
老街区、室外、茶或咖啡、放空
下午2点,在某个绿地马路或水边步道,梁伯低头推板,滑行、转身、定点、转场,架个手机,或飞行器跟拍,剪好素材,把视频传到抖音小红书。阳光好的时候,连动作都更帅一点儿。这个71岁的成都土著,退休前做城市照明工程的老板。现在身份是:户外博主。
T恤、衬衫、短裤、工装裤打底,胸包、耳机等潮流单品随机掉落,他还有五颜六色的鸭舌帽棒球帽渔夫帽……戴帽是酷盖,摘帽当型男,从背后看又像哪个放暑假的大学生。谁能想到梁伯学滑板第一天,在板上站都站不稳,第二天却又准时出现在板场。从2022年到今天,视频里的他肉眼可见地day day up。现在别说Turn或Grab了,走板、交叉步、8字回切也手拿把掐。“70岁的我还在学滑板,30岁的你在干吗?”
练滑板就像成都这个城市——动作可以慢点,但快乐得有准心。
很多人问他为啥突然玩滑板,他说没来得及认真年轻,那就选择认真老去。但是成都这个地方就是这样:不挑你小,不嫌你老。错过了没关系,只要想来,随时欢迎。他眼里的成都变化极大。几十年来,城市建设翻天覆地,人口飞涨,但他最在意的,是“成都的包容性越来越强”。从过去的小城生活,到现在接纳各路人马的超级城市,他说成都“有容乃大”。
比40岁时更像20岁的梁伯,在巴适的成都午后寻找快乐,因为“KTV比ICU便宜多了”。在商场叱咤风云是他,在碗池跟00后打成一片也是他。“耍嘛,活路就是耍出来的。”
推荐关键词:
峨眉山、青城山、都江堰
钱柯含说,成都像一杯陈年普洱——“表面慵懒,内里藏着劲道。”这是她的日常感受,也像极了她自己的节奏。
作为樵叶·东郊秘境茶铺主理人,她在成都落脚不过三年,却早已是川茶的老熟人。茶人习惯春茶季来此采购原料,从“茶客”一路走到“茶主”,钱柯含最终把自己的空间安在东郊记忆和三圣乡,既靠近城市的烟火,也远离车马喧嚣。
午后的她,也许在三圣乡分享茶文化,或在老社区的茶席边,与手艺人谈定制。她说:“成都的茶馆文化是妙不可言的,人民公园鹤鸣茶社的味道,也别有一番风味。”
坐在茶桌旁,她从茶客们口味的变化,看到成都茶文化的悄然进阶:客人从只喝“标配”的竹叶青,到如今小众普洱、手工茶席和电子评茶系统齐飞,连太古里的时尚买手也爱逛茶铺。“这座城市的包容性,正从‘休闲之都’ 升级成 ‘美学实验室’。”她喜欢这种变化,也对那些渐渐消逝的老夯土墙、老茶砖心怀惋惜。
东郊秘境住着位“茶系长公主”,她的茶馆静谧而有分寸。千面成都,有一种相,是紫衣女子于香雾中执礼饮茶,“红湿花重锦官城”的气息,从倒影摇曳的茶盏间轻轻氤氲开来。
推荐关键词:
茶马路、民国茶叶铺、成江成佳镇·祭茶大典
傍晚暑热散去,空气转凉,下班后或玩累的人来找他掏耳朵、歇歇肩、捏捏腿,有人坐下就跟他唠,有人什么都不说,就坐着发呆。但这里是一个在你不舒服时让你舒服,舒服时让你更舒服的地方。起身时,一定一身轻松。
杨洪是个地道的成都人,几十年看着这座城市一点点变化,“社会治安越来越好,大家生活得更安逸了,都是因为国家政策很好。政策首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,包括路面、小区环境、文艺活动,这些文化厅都要拨钱;环境、交通设施都在变好,民生得到了很大改善。”
杨洪最早干照相,这是老杨家世代相传的本事。后来他学了变脸、耍长嘴壶、打金钱板这些老成都街头的杂耍记忆,他一个人全装进了身体里。“我的工作场景很有规律。每天早上起来会压肩压腿练习瑜伽的,年纪大了要懂得养生”,这种对身体感知日复一日的捕捉训练,加上他几十年对手上功夫的沉淀,让他的一双手有了近乎本能的分寸感——总之就是。
至于这位老活宝与成都相伴的大半辈子,杨洪说:“最大的遗憾就是老得太快了。”
推荐关键词:
采耳、火锅、宽窄巷子、老茶馆
晚上7点, 在背包十年青旅的一楼,来自各地的旅人或刚从川西归来,或准备第二天去喝一碗文殊院的茶,或点了份冒菜烤鸭边吃边聊。yuki坐在前台后面,看着今天入住的客人,有人背着画架,有人谈起下一站——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停下来,刚好在这里相遇。
22岁的yuki,从小生活在离成都不远的城市,“每年都会来待几个月”,这次在成都住下来,成了青旅的店长,算是“新成都人”。他日常的工作,是和旅行者打交道,为他们提供好的住宿体验。
他见证的成都变化中,“最直观的,是城市化进展越来越快,但成都的流量其实是从市井生活里长出来的。”yuki说,无论是玉林路的起落,还是从IFS到源野regular的潮流感,“老地方在消失,但新的成都,也有更多人愿意来建设它”。
“老成都的味道其实一直都在。盖碗茶滚烫,但坐在公园里晒太阳的那种松弛感,也会自然地涌现。”在傍晚的成都,你可以透过yuki的眼睛,看到成都对年轻人、对流动者、对未知的那份“欢迎您来”!
推荐关键词:
甜水面、钟水饺、麻辣兔头、钵钵鸡
对摄影师来说,落日前后是很特别的一段时间:日光散成梦幻颜色,随着晚霞的退场,城市华灯初上:橘红与钴蓝交叠,余晖在玻璃幕墙间流转,车灯与路灯次第亮起。川流跳跃的光点,就是城市的呼吸和心跳。
25岁的“新成都人”天一,是一名摄影博主,会自己去全国各地拍自然风光、城市景观、民俗人文,也合作拍文旅项目,他靠镜头吃饭,也靠视角交朋友。一年前,他没想到“取景框”里的成都竟如此丰富,“总有新楼拔地而起,不断有崭新有趣的地方可以探索;其次我最近迷上了拍立交桥,它们独特的造型吸引着我”。摄影师像是为这座城市“建档”的人,不断记录它日新月异的面孔。
不止是建筑的更新。这一年里,他越来越感受到成都对文化和影像的尊重——摄影展、美术展层出不穷,“过去看展可能要跨越大半个中国,现在很多全国巡展都会来成都,对像我这样的摄影爱好者来说,是种幸运。”
如果要他选一个“最成都”的画面,他说,是在某个小区楼顶,近处的九天楼和远处的天府熊猫塔同框——古今之间的奇妙并置,正如他写给成都的宣传语:“这里是镜头装不下的魔幻成都。
推荐关键词:
叶儿粑、小区楼顶、九天楼、熊猫塔
在入夜后的成都街头,你有可能碰到这样的沐格:短发利落的爽感裹着左耳银圈耳钉的清冷,墨绿背心的沉郁与栗色围巾的暖调交织,勾出率性中藏细腻、疏离里蕴温柔的独特气质。戴戒指的手指的骨节清晰,手背可以看见交错血管的走向。她做事时专注到极点,认真倾听时的眼神里,有种安静又坚定的魅力,仿佛晚风的心跳也会为此停留片刻。
她是美学搭配讲师,也是服装品牌的主理人。做了16年服装行业,沐格近年专注于为国内品牌做美学培训,帮别人如何“让自己更像自己”。白天她也许在工作室中排版面料,也许走访买手集合店或是讲课,入夜则观察成都的另一种明暗——从橱窗里倾倒出来的昏黄,照着行人买花、遛狗、试穿新衣,这时候的成都,连穿搭也比白天更自由。
“成都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”,她说,因为这里有市井的松弛感,也有对美的极高包容度。你可以在IFS楼下偶遇刚走完T台的模特,也可以在茶馆喝茶,街边搓麻。一边是市井,一边是潮流,这些元素碰撞在一起,织就了成都独特的美学底色。
这个在夜里也愿意“打扮”的城市,越来越像一个年轻人本身——有态度,有层次,不怕花哨,也愿意沉稳。“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,这里有诗又有酒。”
所以,当你也进入东郊记忆的夜色中,也许会遇到那个举止自如、目光笃定的她。时尚不是赶潮流,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道光,而她的工作,就是帮更多人把那束光,调准、放大。
推荐关键词:
东郊记忆、变脸川剧
策划=本刊编辑部
编辑=刘海伦+耿磊
摄影=秦天一
撰文=沚蘩+耿磊
热文回眸
是的,你们的男人装又回来了
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!
分享到朋友圈才是正义之举......
把我们加个“星标”,
就能确保看到我们的推送。
⬇️方法如下⬇️
98配资官网-98配资官网官网-配资炒股开户官网-广东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