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现在大家工作都很忙,好像很难抽出时间读书。但人是有一定主动性的,真想读的话,总能抽出时间……”7月10日,一位58岁的河南籍建筑工人刘诗利在《人民日报》刊登文章《读书,把自己弄得好一点》,重申阅读的意义,引来无数网友点赞。
不久前,衣着朴素、面庞黝黑的刘诗利,无意中“闯入”了作家陈行甲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的新书签售会。陈行甲得知后立刻赠书给他,在扉页郑重地写上“我们一起过热爱的一生”。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温馨一幕被旁人的镜头拍下,相关短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。
建筑工人刘诗利。
刘诗利的故事在全网爆火的同时,越来越多不同职业、不同背景的读书人、写书人正在被看见。从几乎不识字,却通过手机上的语音转文字功能完成写作的苗族女性阿包,到将田间劳作的感悟娓娓道来的“沂蒙二姐”吕玉霞,从“奶奶作家”杨本芬到东莞新大众文艺作品集体出版……这些作家及其作品,如同大地深处涌现的潜流,汇聚成奔腾江河,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经验与可能,更预示着一个新大众文艺“繁花时代”的加速到来。
“猛将发于卒伍,作家藏于民间”
“读书是盐罐子腌月亮,咸的眼角挂霜花;读书是未发芽的麦种,在脑瓜子里一点一点拱绿芽……你问我为什么要读书,因为人生要拥有一次次的春生夏长、秋收冬藏,即便是面朝黄土的生活,也能长出触摸世界的枝丫,追寻到自己生命里的光。”
在与《人民日报》共创的短视频里,扎着马尾辫的“沂蒙二姐”吕玉霞一面把颗粒饱满的花生撒向田野,一面微笑着朗诵新写的诗。这条视频获得了110.7万次点赞,有网友留言评论:“一句不言生活,句句不离生活;一句不言希望,句句充满希望。”
“沂蒙二姐”吕玉霞。
今年的“世界读书日”,《人民日报》刊发了吕玉霞的文章《我读的第一本诗集》。她在文中写道:“属于我的个人时光,大多只有晚上,生命的亮光就在那些书中和诗行里。”
这位被誉为“田埂诗人”的吕玉霞,因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诗歌朗诵视频而走红。带着泥土味儿、沾着露水的诗行,叠加四时不同的田间风光,让许多网友耳目一新。“自媒体时代给了大家机会和舞台,接下来就看你有没有勇气,我就是大胆了一回。”吕玉霞说。
通过主持人张越的采访视频,一位名叫“阿包”的作家也进入了公众视野,相关视频点赞量达6.8万。这位几乎不识字的苗族女性,在手机语音转文字功能的辅助下,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处女作《阿包》。该书日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,回顾了阿包几十年来从农村进入城市后的打拼和挣扎的经历,她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后人,“自己沉甸甸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”。有网友表示,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亚于一部严肃的人类学田野志。
苗族女性阿包。
《阿包》短短数月便售出两万册,对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实属难得。张越在视频中总结道:“阿包像一个特别大的容器,命运给她什么,都可以装得进去。这一切都不影响她好好生活,以及随时放声歌唱。”
《阿包》。
刘诗利、吕玉霞、阿包等人的迅速走红,与他们身上“热气腾腾”的生命力与读者的口味转变息息相关。他们用阅读和写作,为平凡大众留下了“来过”的痕迹,让人们看到了小人物对于生活的努力与坚持,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。
而他们及其作品之所以被大众所看见,离不开数字媒介的技术赋能和文艺生态重构。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罗丽发现,短视频平台、网络文学网站、直播平台等正在成为新大众文艺的主要孕育地。“技术门槛的降低,让普通人从文艺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创作者,实现了文艺创作的‘全民参与’。”罗丽表示。
在中山大学教授、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看来,“猛将发于卒伍,作家藏于民间”。在新传媒时代,作家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,而更像是对写作者的统称。“新大众文艺的出现,可以解读为是一种由经验出发的、自下而上的写作变革,是一次从怎么写到写什么,以及谁在写的变革。”
从“现象级热潮”升级为“可持续生态”
今年6月,东莞“新大众文艺丛书”签约仪式暨新大众写作沙龙在广州举行。作为东莞市文联与花城出版社推动“全链条”培育项目的第一期成果,“烧烤诗人”温雄珍的诗集《东江水暖》、“清洁女工作家”王瑛的散文集《擦亮高楼》、“石头诗人”曾为民的诗集《追石头的人》、“运动员作家”章新宏的散文集《从江右到岭南》、“渔村诗人”沈汉炎的诗集《有些光不会消失》与“基层教师诗人”易翔的诗集《东莞辞》等,都将在今年内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。
7月,东莞市文联又举行了2025年系列文艺项目签约发布会。新签约的四个文艺项目中,既有深耕传统文化的“名家工作室”,也有聚焦青年力量的“文艺新实力”,还有“签约作家艺术家”和服务新文艺群体的“文艺两新”民间文艺人才驻创室。7月13日,为期两周的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在北京开课。有评论认为,这些举措意味着东莞新大众文艺正从“现象级热潮”升级为“可持续生态”。
接连不断的好消息,让东莞新大众文艺群体备感振奋。前不久,王瑛刚刚在《花城》上发表了《翻转的村庄》,与上一部清洁女工笔记《擦亮高楼》不同,新作用温柔的笔触,重现逝去的记忆和远去的家乡。虽然出书的愿望即将实现,但在王瑛看来,自己距离心目中真正的“作家”还有一定距离,不能停留在过去,要寻求突破,走进真正的文学殿堂。
“清洁女工作家”王瑛。
“以前没有想象过,会有这么多读者来关注我们的作品和我们这个写作群体。我一个六十岁的人,能到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继续学习,我非常期待。希望能学到更多的写作方法,写出更满意的作品。”王瑛说。
“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不是偶然,而是必然的现象。当时代选择了我们,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写出佳作。”温雄珍介绍说,过去从未奢望能成为一名诗人,自己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写诗,原本只想给自己的内心找到“一个呼吸的地方”。而东莞集一城之力,把新大众文艺作家群推到世人面前,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。她兴奋地告诉南方+记者,除了即将出版的《东江水暖》诗集,她的《炭火上安居》也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“深入定点生活”项目。
“烧烤诗人”温雄珍。
“创作是一种修行,诗歌或许不能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,但的确能够让你觉得生活不是那么糟糕。”写了多年诗歌的曾为民,如今正计划写一部长篇小说《色差》,将自己对石材的理解都融进去。
他以前总是认为,写作是孤独的,但新大众文艺的兴起,让他投入到更多的研讨活动与学习中。“如果写好这部小说,我也算越过了山丘;如果没能写出来,我还会继续写诗,让我的一生都在春风里。”曾为民说。
“石头诗人”曾为民。
东莞市文联新签约的100名作者以新大众文艺创作者为主体,除文学外还涉及文物修复、剪纸等多个非遗门类,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石湾陶塑艺术家黄志伟就是其中一员。黄志伟是东莞石龙镇人,能在家乡设立“东莞市文艺名家工作室”,这让他相当振奋。他告诉记者:“新大众文艺,讲究一个‘大’字,这代表了一种艺术的胸怀与格局。我们要从不同维度,帮助更多市民去提升生活的审美情趣。同时,我也希望结合东莞当地文化,让陶瓷雕塑这项非遗技艺持续出圈、出海。”
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。
罗丽称,东莞经验为新大众文艺的壮大提供了可贵的“广东样本”。她建议继续完善扶持机制,如创新实施艺术专业职称评审等,为文艺人才的培育、创作、展示搭建广阔平台。同时,要发挥“文艺名家工作室”的传帮带作用,让名家与青年创作者结对子,鼓励和推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交流。“我们还要利用各类媒体平台,加大对创作者及其作品的宣传力度,为创作现象的持续出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。”
这些举措的最终目的,正如东莞市文联主席张彤飚期望的那样:“我们要广泛发掘培育基层写作者,推动新大众文艺的‘东莞样本’走向全国。”
采写:南方+记者 戴雪晴
图片:受访者提供(部分源于网络)
98配资官网-98配资官网官网-配资炒股开户官网-广东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