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4日至17日,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在北京召开,与会嘉宾畅谈前沿技术与低碳转型,探讨智能时代化学工程如何发展等新话题。
氢能发展应该从三个方面重点加快突破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石油新能源首席专家邹才能说,氢能是新能源的典型代表。当前,氢能发展仍面临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电源波动性、电解槽频繁启停、装备成本高以及氢储运能量密度与效率提升等挑战。为此,建议从三个方面重点加快突破:一是加快构建类似天然气工业的绿氢工业体系,建设含油气盆地大型绿电制绿氢基地,谋划绿氢管网;二是推进制取、储运、利用三大绿氢技术体系的“三步走”战略;三是加速绿氢对灰氢、蓝氢的替代进程,通过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助力新型能源系统建设。
化工行业正加速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
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技术专家李建新认为,在全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,化工行业正加速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。一是合成生物学驱动的生物制造技术能够通过基因编辑、酶工程等创新手段,实现原料可再生、生产低碳化,在医药、材料、能源等领域催生全新产业生态。二是循环经济新技术开始助力化工材料实现闭环循环利用,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。要大力发展相关技术,进一步引领化工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发展。
众多化工企业纷纷开展智能化试点
华为化工建材军团总裁李俊朋介绍,随着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成熟,众多化工企业抢抓机遇,纷纷开展智能化试点。例如,华为和行业客户利用视觉大模型、预测大模型、科学计算大模型等底座能力,在安全生产、设备运维、工艺流程优化、新产品开发等领域展开探索。除了“看得见的”智能化应用实践外,许多“看不见的”准备工作同样关键,比如顶层规划设计、ICT基础设施建设、数据治理运营等。华为将依托相关技术,激发化工行业创新发展新动能。
当前绿氢制备环节的主流技术均在中国快速推进
国际著名氢能源科学家、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肖钢表示,在绿氢制备环节,当前主流技术包括碱性(ALK)、质子交换膜(PEM)、固体氧化物(SOEC)、阴离子交换膜(AEM)4种路径,均在中国快速推进。不能一味“押宝”某一技术路线,而应在应用场景、成本控制、材料可获得性等维度作出多元布局。建议科研人员从效率与材料体系双线突破,以期推动国产化进程与成本下探。
化工行业从“高碳制造”向“绿色智造”的范式迁移
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原首席技术专家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来勇认为,未来10年,化工行业最大的变革将是碳中和倒逼的工艺革命与AI全面应用的深度融合,两者互为驱动、不可分割,重塑行业底层逻辑。一方面,能源体系的重构,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格局将被打破,能源供给将更加多元化,原料结构也将革新;另一方面,AI工业大模型将替代科研与工程设计中的复杂计算工作。这场变革的本质,是将环境约束转化为创新动力,借助AI技术实现效率跃迁,最终推动化工行业从“高碳制造”向“绿色智造”的范式迁移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冬梅)
98配资官网-98配资官网官网-配资炒股开户官网-广东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